当前位置:首页 > 汽车 > 正文

虞仁荣的亮相,窥见中国经济更深处的变革

  • 汽车
  • 2025-02-18 16:32:02
  • 14

虞仁荣的亮相,窥见中国经济更深处的变革

  2月17日,坊间热议多时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,当镜头扫过前排就座的明星企业家阵容时,韦尔半导体创始人虞仁荣,无疑是一张令公众略显陌生的面孔。

  虞仁荣的亮相,令公众得以“看见”中国经济结构在更深处发生的变革。

  虞仁荣能够作为半导体行业代表出席这场高规格座谈会,绝非偶然。在半导体一大细分市场—CMOS图像传感器(CIS)领域,他所创立的韦尔半导体已经确立了世界级竞争力,不仅在手机CIS市场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,在新兴的车载CIS市场份额更是直逼老大安森美。

  这位从宁波镇海钟包村走出来的清华学子,凭借非凡的嗅觉和魄力,已经在半导体产业打拼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,而他的人生轨迹,恰是中国硬科技突围的上佳注脚。

  1985年的清华园,当时的无线电系(后来的电子工程系)迎来了一批将会改变中国半导体版图的年轻人。这批后来被称为“清华EE85帮”的85级新生里,除了虞仁荣,还诞生出兆易创新舒清明、卓胜微冯晨晖、格科微赵立新、燧原科技赵立东等十数位日后在产业江湖翻云覆雨的大亨。

  在那个微电子产业艰难起步的当口,这些年轻人悄然踏上了信息时代的主升浪。而即便这帮恰同学少年的精英人物里,虞仁荣对做生意的兴趣和天赋也早早为人称道。

  本科毕业之后没多久,当同学们还在各自分配的单位与示波器、仿真软件较劲时,他就果断放弃了安稳但枯燥的工程师职业路线,选择“下海”历练,跳槽到当时摩托罗拉公司旗下一家分销商,从事电子元器件贸易。摸透了市场、积攒了人脉之后,他又自己单飞创业,伴随着九十年代BP机、大哥大、VCD、彩电等一浪接一浪的电子产品消费热潮,很快成为了北京地区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。

  以今天的眼光回顾,虞仁荣“下海”时机无疑拿捏得恰到好处。

  十亿中国消费者所聚拢起的磅礴力量和商品流信息流的相对滞后,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“倒爷”生意提供了巨大红利,日后的许多中国商界大佬,也都是从中攫取了第一桶金。

  2007年,已经小有成就的虞仁荣再次选择走出舒适区,创立韦尔半导体,打造自有品牌的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产品。

  虞仁荣这场二次创业,堪称贸工技模式转型升级的经典案例。

  当多数分销商同行仍在“躺赚”进口元件贸易差价时,虞仁荣已着手打造自有品牌,通过自研分立器件切入产业链价值链上游。此时的战略布局,也已显露出他“技术+资本”双轮驱动的商业哲学:既有自己内部孵化的远见和定力,又善于通过外延并购快速形成竞争力,通过连续收购并成功整合多家国内芯片设计企业,使韦尔的研发团队和产品线迅速完善了起来。

  十年之后的2017年,韦尔半导体成功登陆资本市场,虞仁荣身家暴涨,也是在这一年,他开始了人生最大的一场商业冒险,对总资产数倍于韦尔、位列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前三的北京豪威发起并购。

  这场蛇吞象式的并购一度遭遇竞争者阻击,不过关键时刻,虞仁荣的人脉发挥了作用,主导豪威的清华背景团队选择了牵手校友虞仁荣,他不久被任命为豪威CEO,就此掌握了决定性优势,随后在2019年又闯过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 (CFIUS) 这道难关,最终,A股上市公司韦尔股份成功完成对北京豪威收购,正式进入了CMOS图像传感器行业。

  这次百亿豪赌,为虞仁荣带来了丰厚回报,伴随中国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,作为图像传感器芯片世界级供应商的韦尔股份备受投资者追捧,市值稳居千亿以上,虞仁荣的个人财富也一度达到了百亿美元级别。

  这次并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,同样意义非凡。随着韦尔股份将豪威的CMOS技术与其自身设计能力有效融合,中国本土企业首次在智能手机、医疗影像等高端传感器领域建立起完整产品和研发体系。依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势能,韦尔在全球车载CIS市场占有率更是连年高速增长,直接叫板安森美、索尼等国际巨头。

  回顾虞仁荣的商业传奇,其成功密码正在于工程师思维与企业家精神的融合,使其能够敏锐识别技术和商业趋势,并果断投入资源,卡位市场爆发前夜。曾经有人总结过:“他的每一步都比时代刚刚快半步,天赋异禀地抓住了时势,顺势而为”。

  其“全球视野,本土深耕”的战略定力逐渐体现出来。无论行业周期起伏,韦尔半导体始终坚持将营收大比例投入研发,构建起超过2000人的研发团队;当国际环境波动时,又率先完成供应链本土化改造,旗舰手机CIS产品OV50H的代工厂由台积电切换为中芯国际,极大化解了供应链风险。这种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的结合,恰是中国半导体破局的宝贵经验。

  如今,半导体江湖后浪汹涌,虞仁荣的“中国半导体首富”头衔,已经交棒给了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兄弟。作为“前浪”的虞仁荣除了兴建家族祠堂等轶闻,更多是以资本市场大鳄的形象为投资者所知。

  不过,年近花甲的虞仁荣对时运的嗅觉依然敏锐,近几年来,他对于回馈社会倾注了大量精力,在慈善捐赠上手笔极大,甚至有了“中国首善”之誉。特别是2020年,他宣布捐资200多亿元人民币,在家乡宁波筹建东方理工大学,旨在建成一座小而精、高起点、高水平、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。

  那么这一次,虞仁荣嗅到的又是怎样的时代脉搏?

  选择在家乡宁波创办东方理工大学,虞仁荣显然深谙时势之变。当中国半导体产业遭遇“卡脖子”困境,基础研究薄弱、产教融合脱节等结构性问题愈发凸显。传统高校的专业设置、人才考评、资助体系,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科技创新的更高要求。这座定位“小而精”的新型大学,实质是企业家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回应。

  这种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,在今日尤具启示意义。当全球半导体战争进入白热化,这位总比时代快半步的宁波商人,已悄然将筹码押注在下个三十年的科技竞速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东方理工外,福耀科技大学、西湖大学等企业家兴办的研究型大学也正集体崛起,当曹德旺投资100亿建福耀科技大学,强调要培养“工程师的摇篮”;当施一公执掌的西湖大学聚焦基础科学研究,此时此景,不能不令人联想起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在一个多世纪前的兴起。

  1891年,铁路大亨利兰·斯坦福为纪念早逝的儿子,捐资创办斯坦福大学;1890年,石油巨头洛克菲勒资助建立芝加哥大学。这些美国奔腾年代的企业家们,在功成名就之后不约而同选择兴办教育,背后是美利坚民族从经济崛起向文明自信转型的集体觉醒,这批研究型大学,也深刻改变了全球科学力量版图,在短短数十年里,让托克维尔曾感慨重应用轻基础的美国科学界,成为全球基础科学创新高地。

  站在历史长河回望,企业家办学从来不是单纯的慈善行为。从洛克菲勒们到虞仁荣们,资本与知识的结合始终在演绎着文明进阶的密码。当东方理工大学计划在2025年招收首批本科生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诞生,更折射着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从追赶到创造的临界时刻降临。

  一个伟大民族看待世界的视角蜕变,或许比GDP数字更能定义真正的大国崛起。在这个企业家精神得以大展手脚的时代舞台上,虞仁荣的故事新篇正在书写。

有话要说...